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ne, 2021

剧评:她门的秘密

Image
满足观众当福尔摩斯的欲望—— 观《她门的秘密》 文:张佩思 实践剧场最新作品《她门的秘密》让观众戴上侦探帽,成为福尔摩斯,解开剧中的谜团,找出一起悬疑剧的真凶。 《她门的秘密》延续了剧团在2013年所呈献的《她门》中所创造的世界。在这一扇门后,有着一个不被时间限制的空间,住着六个来自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种族,说着不同语言的女性。这世界内看似平静的生活,被再一次进入这个世界的警察给打翻。随着剧情发展,揭开了学生被杀,演出到此,观众的角色从被动转为主动,开始化身侦探,开始找寻其中的蛛丝马迹。 由于这两部剧之间的关联,演出一开始,剧中人物便交代和解释在《她门》中出现,但没有出现在《她门的秘密》里的角色(如:OL、尼姑和按摩女郎)。对于那些没有观看《她门》的观众而言,或许会觉得有一点摸不着头脑,一时之间无法消化庞大的信息,开始思考与案件之间的关联。可是,对于那些看了2013年版的观众而言,这却让故事变得更加完整,也弄清楚两部剧的关联。 月亮在古代诗词中有不同的蕴意,可以是自由、美好、纯真的象征,也可以指凄凉、悲惨、悲欢离合。月亮这一符号除了在剧中被提及和意指,由董姿彦演唱的主题曲“Sister,The Moon”也出现了月亮。月亮似乎象征着这七名女子的命运,为了更自由,更美好的人生,而选择走进属于她们的“门”,进入一个安全的空间,继续安安稳稳地过她们的生活。 每一个剧场演出,都是创意团队与观众在相同空间和时间内的一场对话,这种对话在数码剧场(Digital Theatre)中,却是难以复刻的。 数码剧场虽然为观众提供了便利性,却也夺走了观赏现场演出的仪式感及空间感。数码剧场这一两年因为疫情的缘故开始普及化。这让观众有更多选择,却也不免让观众对数码演出感到疲乏。可是《她门的秘密》却通过不同艺术领域的艺术工作者的合作,让习惯数码剧场的本地观众眼前一亮。 演出主要通过实践剧场特别为该剧打造的专属网页呈献,巧妙地运用网页营造出特殊的空间感。除了播放演出内容之外,网页也提供了不同角色的背景资料,以及在演出结束后自动解锁的犯罪现场,让观众能够开始“查案”。 演出还提供观众审讯犯人的桥段,让观众“审问”剧中的人物。对演员来说,非常考验他们的应对能力,以及塑造人物的功力,他们必须懂得通过自己的答案,透露线索帮助观众。实践剧场所召集的出色演员,不但没有

剧评:三姐妹

Image
“《三姐妹》不得已的妥协”—— 观《三姐妹》 文:刘思娴 “我们会继续生活。”这句话在《三姐妹》的结尾,由大姐奥尔加带着积极的语调,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此剧是由新加坡国际艺术节委约,新加坡九年剧场与美国纽约SITI剧团共同创作的作品。原作为俄罗斯剧作家契诃夫的经典作品,围绕着三个姐妹在无聊的城镇中的生活。怎么生活?为什么生活?这是剧本挣扎着尝试探讨的主题。 故事由小妹伊琳娜的生日会展开,在这个欢乐的场合上,奥尔加因作为教师的繁重工作而疲惫不堪,二姐玛莎因碌碌无为的丈夫而对婚姻厌倦。只有伊琳娜仍对未来充满希望,认为活着就应该努力工作。三姐妹怀揣着重返莫斯科的憧憬,这座城市象征着远离一切痛苦与烦恼的乌托邦。然而面对生活的挫折,她们的希望与梦想逐渐瓦解。奥尔加向工作妥协,玛莎向婚姻妥协,伊琳娜向没有梦想的人生妥协。她们放弃回到莫斯科。 结尾大姐鼓励姐妹们继续生活,等待着未来总有一天能够明白生活的意义。她乐观的语调与小妹挥动拳头及惊恐的表情,显得格外突兀且讽刺。最后伊琳娜喃喃说着:“只要明白我们为什么痛苦……为什么活着……”,然后迷茫地、踉跄着离开。 剧中巧妙地将充满戏剧性的冲突安排在画面之外,仅通过人物的对话,我们得知在剧场外的冲突,以及屋外的婚外情等事件,并着重于角色的情绪转换。简约的白色镜框式舞台,也将观众的目光聚焦于演员对不同情绪的诠释。因此,剧中大篇幅刻画三姐妹在困境中的绝望,反而深刻凸显出了生活的荒诞及毫无意义。结尾三姐妹妥协后,陡然说出的乐观话语,更像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 受疫情的影响,九年剧场的演员只能在舞台上,通过影像方式与美国演员互动。这次混合媒介的尝试,因为精准的剪辑,过程流畅;然而,演员的互动却格外疏离。再加上新加坡及美国演员分别以华语及英语演出,两国演员之间的互动感觉生硬。 以其中一幕为例,由于玛莎由美国演员饰演,饰演情人的韩乾畴即将离开而特地到来时,只能抱着iPad道别。这本应是剧中极具感染力的离别场景,却滑稽到令人出戏。混合媒介及语言的掺杂并未为这部经典剧带来新意义,反而更像是一种不得已做出的妥协。 《三姐妹》的原剧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产生,因此伊琳娜不断高喊着“活着就要工作”的“口号”有其特殊意义。但是在人们受困家中,工作与休息的分隔线逐渐模糊的当下,几乎贯穿全剧的口号反而带来更大压力。我们会继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