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没有幻术,全凭本事—— 观《仲夏夜之梦》
文/ 梁海彬
跨文化戏剧学院的学员们呈现毕业作《仲夏夜之梦》,灯光甚少变化,音效也趋简约,舞台简洁,偶尔角色们会推出一张桌子,其余时候演员们皆需以肢体、台词、身体能量引领观众投入剧情,带领观众“看到”故事里的雅典建筑与魔幻森林。
演员们打破第四道墙,直接和观众沟通,向观众说出内心独白,对观众阐明接下来会发生的事项。观众席的灯光并没有完全熄灭,导演让观众成为剧情的一份子,观众是看官、是目击者、是见证者,导演似乎希望观众能对角色们的遭遇进行反思,而不是全情投入。到了第五幕,当剧中的恋人们和公爵一起观赏工匠们呈现的演出时,公爵总会转头和观众分享他对演出的评论,观众不仅是“看客”了,也成了剧评人。
于是演员们在演绎角色时,似乎也一直保持着几分清醒,我也少了“做梦”的感受,少了如幻似真的体验,少了被爱情蒙蔽双眼的狂热与疯癫。当精灵们在人们的眼皮上滴上花汁,众人在仲夏夜陷入如痴如狂的爱恨纠缠之中,观众作为看客,仿佛做着“清醒梦”(lucid dreaming),只能旁观,却无法陷入梦境。我一边看戏,一边也在“看”自己如何看戏—— 看自己如何笑角色的痴心,看自己如何同情角色的遭遇。第四道墙的消失,也许是为了让观众清醒地审视自己的爱情观吧。
(照片来源:跨文化戏剧学院)
导演安排雅典恋人们穿戏曲服装、精灵们穿古印度舞蹈的服饰、工匠们穿爪哇宫廷舞的服饰。来自各国的现代演员们说着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演绎着古代雅典的故事,于是时间/时代失去了其特定意义,而是用来进行新诠释、新尝试的符号。这场《仲》类似后现代主义的表演形式,创意团队从不同传统文化摄取养份,向各种传统表演形式信手拈来,从容自得地遵循传统艺术的精髓演绎(例如精灵们跳的优美舞蹈、女演员们几次抛出水袖展示角色内心的痛苦,等等),却又不被传统艺术形式拘束(例如演员们虽然身穿爪哇宫廷舞的服饰却能另行设计出属于个别角色的形体姿态、例如穿着戏曲服饰的演员们虽然并非饰演武生却都戴着佩剑以增喜剧效果)。这也许是学院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进行碰撞的一场反思与尝试。传统并非一成不变的保留与传承,现代艺术也并非一味地切断与传统文化的脐带。在传统文化扎根之际,不断进行新实验,让艺术得以摆脱地域、文化、国籍的界限和框架,也许是现代艺术表演的其中一种可能性。
跨文化戏剧学院版本的《仲》,没有魔法与幻术,呈现的是演员们扎实的功底和表演能力。这批一起训练三年的演员们是极具默契的组合(ensemble),在演出中配合无间,不少人必须分饰两个角色,我看的那一场戏,观众们都看得很投入,笑声此起彼落。简洁的舞台仿佛是他们毕业后蕴含的各种可能性,我期待未来能有机会看他们在各自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关于演出:2022年11月3日,7:30PM,滨海艺术中心剧院工作室,跨文化戏剧学院呈现
Playwright: William Shakespeare
Director: Aarne Neeme
Vocal Coach: Simon Stollery
Lighting, Set and Props Designer: Dorothy Png
Sound Designer: Vick Low
Costume and Headdress Designer: Eve Tan
Costume Consultant: Lim Chin Huat
Cast: Daisy Zhao Xiaoqing, Ismael Gallaza Pantao, Jemima Dunn, Kaleem Zafar, Karlwinn, Ng Yuan Ci, Oliver S. K. Wu, Peh Jun Kai, Ruthi Lalrinawmi, Wan Ahmad, Will Wong Keng Ip, Wong Jin Yi
点击阅读:演出场刊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