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ITI FYiP 2023



(照片来源:截自跨文化戏剧学院官方网页)

 《艺术家是如何炼成的》—— “ITI FYiP 2023”(跨文化戏剧学院毕业呈现 2023

/梁海彬



5位创作者呈现5部小品,他们除了自行选择作品题材,自编自导自演,还为作品设计灯光和音效,5部作品的各个环节都处理得纯熟,足见其用心与巧思。在戏与戏之间的换场,其他学员们身穿黑衣,沉着气走过舞台,有秩序地帮忙换景、换灯,让换场这回事也变成了演出的一部份。


我已有一段时间没有观赏过类似贫穷剧场poor theatre)形式的演出了,演员们用最少的资源(灯光、服装、音效等),带领观众进入戏剧世界。他们以形体能量转换空间,牵引观众的想象,充份体现了黑箱剧场的无穷可能性,让人看得尽兴。



(照片来源:跨文化戏剧学院提供)



Cheng Kam Yiu (Yolanda) 的《燎原》聚焦在土地课题,以2017年的横洲大树菠萝节,以及20092011年间的菜园村事件作为创作灵感,以土地为本,探讨人与体制之间的矛盾。演员扮演一位年长的风水师,为了争取土地权,带动示威,最后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风水原是相地之术,演员选择让最贴近土地的人物给观众娓娓述说土地被掠夺的失落和彷徨。印象深刻,风水师带领村民们抗议,却没预料到会导致村民流血,会导致自己被捕,不了解作为居民的他们为什么必须遭受这样的待遇。台上的桌子时而是风水师的家,时而是防止警察前进的盾牌,时而是困住风水师的警局…… 桌子是村民们无法拥有的一方土地,他们可以为土地流血流汗,但在地主(官方体制)面前,他们一个个都成了断根断种的人民。



(照片来源:跨文化戏剧学院提供)


桌子,是好几部作品的重要意象。在Choy Chee Yew的《PIECES OF US【我 - 们】》,儿子在长桌上醒来,扶着父亲来长桌吃饭,却无法和父亲交流。而每天晚上,儿子把长桌一翻,桌子成了墙,儿子在墙后和情人对话,姿态尽显妩媚。和父亲看似通畅无阻的长桌,让儿子感到父亲无形的压迫;和情人自若自在地谈情时,父亲的长桌变成了一道无法跨越的墙。儿子搬一张椅子,让椅子象征父亲,但这样一来反而像是儿子在操控父亲,带不出儿子在父权底下的压迫和挣扎,是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儿子在开场时哼《我家在那里》,台上传来的是女生版的歌曲,而在剧末,当父亲逝世,儿子看似可以自由恋爱了,却始终走不出父权的牢房,此时台上传来的是男声版的《我家在那里》。原来儿子被长桌(父权)困住,否定并背弃了自己的原声(开场时的女声),让自己采纳了男声(父亲的声音),是该剧的转折。



(照片来源:跨文化戏剧学院提供)



Mika Oskarson Kindstrand “SONGS FROM EARTH – a one-woman musical with a Faustian twist”,长桌成为她的舞台,她与傀儡一起人偶共演,长桌用来隐藏(有时隐藏道具、有时隐藏傀儡、有时隐藏演员),也用来揭露。而在这部作品里,其揭露的意象更为重要:演员开场时扮演的魔鬼戏弄人类,在人类种下了的种籽,而在戏末,当人类(傀儡)冲出桌布(人与魔之间的隔阂),对魔鬼直接提出疑问,让魔鬼禁不住思考自己是否也是手中的傀儡时,作品的主题也完美地展露在观众眼前。整部作品的构思环环相扣,在疯狂的剧情和鬼马的歌曲之下,在嬉笑怒骂的热闹狂欢氛围之下,都是创作者对人性最深沉的审问。



(照片来源:跨文化戏剧学院提供)



Swathilakshmi Perumal “THE PUNISHMENT”,演员化身神明,且吟且说,以神话般的叙事带出印度社会里重男轻女,乃至父母扼杀女婴的社会现象。台上摆放的几块石头,营造出幽灵空境,演员饰演专门带走女婴的死神,最后揭露她也是被迫扼杀自己女婴的母亲,陷于无尽的循环轮回。她在石头上洁白色的花朵上滴下触目的红汁,整部戏以极富诗意的手法阐述这一社会课题的困境。演员选择以神话般的宏大叙事,带出如今正在发生的社会现象,反而更让人不寒而栗。



(照片来源:跨文化戏剧学院提供)



Abinaya Jothi “The Reticent Goddess” 讲述一名自小被当作神之子的女孩的故事。女孩被家庭和社会赋予了不符合她的身份,她在众人的要求下成为大家要她成为的样子。故事发展下去,女子毅然离家,演员这时化身为女子的母亲—— 演员仅以服装的变化,即成功演绎出年长女子的神韵,叫人惊喜。母亲对自己女儿的鄙视和失望尽显无疑,却在最后知道女儿返乡回家时,忽然流露出惊喜和依恋—— 这一转折,让观众看到了一丝希望。在社会和传统的枷锁之下,也许是有缝隙,让血浓于水的爱渗透其中。


这些作品似乎都以我关心什么、或我被什么压迫着作为创作核心。每一则小品谈及的社会课题都足以发展成一篇厚实的论文,但小品的短小精悍让观众仍能够在小品中深省,甚至勾起观众对小品所要表达的社会课题产生强烈好奇心,是这5部作品的成功。


而观众也得以享受这群艺术创作者们精湛的演技。在学院里,他们可以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构思、实验、排练,才能呈现出那么叫人叹为观止的作品,让观众充份感受到这些作品的力量。看戏的时候,我不禁思考,艺术工作者该如何炼成呢?有热忱是不足够的,而跨文化戏剧学院为艺术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可贵空间,让创作者可以全情投入艺术创作,且这样可以允许实验、失败、犯错的平台,才能够成就这么些令人感动、触动人心的作品。最难的的是,这5位创作者皆直接叩问内心,勇敢闯入自己最不解最难以触碰的迷惑与不安,通过戏剧与观众分享,这也是艺术家最重要的特质呢。要是今年FYiP 5部作品可以有一个统称剧名的话,那应该是《艺术家是如何炼成的》—— 今年FYiP5部作品绝对有潜质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现给更广大的观众。



关于演出:2023526日,8PM,跨文化戏剧学院 Studio 1,跨文化戏剧学院呈现




点击阅读场刊:https://sites.google.com/iti.edu.sg/fyip-2023/


点击观看创作者的访谈: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qYJmtLUovd7eIqCVSVtR_qExtZ0HkLn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剧评:傻姑娘与怪老树

剧评:The Ch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