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I Am Seaweed
评/ 张佩思
《我是海藻》(I Am Seaweed)是由何慧仪和李蕊倩组成的创作团体 MASHH(Mm and Something Happens Here)制作的剧作,其中何慧仪身兼编剧与主演。该剧于2023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艺穗节首演,近日在南艺实验剧场演出。
通过剧中角色雪儿(Sheryl)与她内心“海藻”的对话,观众得以窥探当代自由剧场工作者面临的困境与无奈。
在许多国家,全职自由剧场工作者似乎等同于“斜杠族”,在新加坡也不例外。然而,与主动选择多职业发展的“斜杠族”不同,自由剧场工作者并非因为不满足于单一职业,而是为了维持热爱的剧场工作和生活开支,不得不身兼多职。他们的生活如同剧中雪儿一般,除了剧场创作,还须从事演讲、戏剧教学、配音,甚至为学校活动表演,以维持生计。
整场演出以轻松幽默的动画式叙述展开,通过多媒体、灯光与空间设计,展现出雪儿鲜明的性格特征——一位为梦想四处奔波的自由剧场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斜杠族”。剧中快节奏的情节与雪儿不断追不上巴士的画面,揭示了她所处的高压环境,并为她最终的情绪崩溃埋下伏笔。
剧中“海藻”是雪儿内心的自我象征。一片小小的干海藻,在水中浸泡后竟能膨胀成巨大的体积。在雪儿眼中,“海藻”象征“有用”,也寄托了她对自身价值的渴望。雪儿不断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挣扎,迫切希望自己的工作能被认可。然而,家族聚会中,总是由在大企业工作的姐姐支付大部分费用,而家中长辈也建议她开设学校,以教学形式“变现”自己的梦想。这些现实压力让她陷入深深的拉扯。
笑声背后隐藏无奈
因为“海藻”象征着内心自我,编剧刻意将“海藻”塑造成一个诙谐的角色,仿佛是把自己内心孩子般顽皮的一面展现给观众。“海藻”不仅是雪儿的一丝慰藉,也为演出带来许多幽默与笑点。但这些笑声背后,隐藏着成年人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与自我保护色彩。通过幽默,雪儿缓解了生活的压力,与现实的对抗和与他人的比较。而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深埋其中的沉重情感。
在剧的尾声,当生活的重压最终压垮了雪儿和“海藻”,舞台上是雪儿静静地哭泣。她没有试图掩饰自己的情绪,坦然地与观众分享自己的低落。雪儿用行动告诉大家,受伤时无须隐忍,哭泣并非懦弱,而是释放和疗愈的一种方式。泪水流尽后,我们终将重新拾起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作为剧作家与唯一演员,何慧仪的压力可想而知。这部剧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色彩,她需要在舞台上呈现自己的脆弱,并多次重温真实的痛点。这种深入自我剖析的演绎本就极为困难,而一人独撑一小时演出,且全程毫无冷场,更是对演技的极大考验。何慧仪凭借爆发力与张力十足的表演,赋予整场演出活力,让观众深深沉浸其中。
(作者是剧场工作者)
关于演出:2025年1月18日,3PM,NAFA Studio Theatre,MASHH(Mm and Something Happens Here)、M1艺穗节2025呈现
点击阅读场刊:https://view.publitas.com/the-necessary-stage/m1sff2025-e-programme-for-i-am-seaweed-by-mashh/page/1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