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ITI FYiP 2025
(照片截图自 跨文化艺术学院官网 ) 也是培育观众 —— 观 FYiP2025 跨文化艺术学院( ITI )呈现的一年一度的 FYiP ,绝对是对演员们的严苛挑战,演员们必须身兼编剧、演员、导演、灯光与音效设计师,还必须为其他演员担任后台人员,帮忙清台、搬道具。今年四部剧的灯光设计都让人惊艳,用了最基本的灯光设备,充份营造每一场戏的氛围与情绪,让人眼前一亮。 打头阵的是 Aditi Venkateshwaran 的 “Dearest, I beg of you, please sleep properly (A Kafkaesque Nightmare of a Discarded Goddess)” ,为观众打造这么一个世界:越来越多都市人失眠,使得掌管人类睡眠的神渐渐失去了神力。演员驾轻就熟地掌控喜剧节奏,不断尝试催眠观众入睡,最后还走到观众席和观众拥抱,所有的行动都指向睡神的无能为力,都市人们再不需要神,睡神只能退场,在新加坡 —— 乃至整个世界 —— 都在强调急速发展,睡神的窘境实为每一个都市人们的困境。 Sanat Mehta 的 “Dancing Home” 是演员对 “ 家 ” 的思考,剧中角色向观众述说自己每一人生阶段的 “ 家 ” ,当 “ 家 ” 无法为自己带来安全感,甚至为自己带来危险,角色最后的领悟是 “ 此身是家 ” ,即身体是自己最初与最后的归宿。整部剧相当完整,但演员在开始与结束时都尝试引导观众与其互动,略嫌多余了,我看的那一场,观众都不愿与之互动,要通过短剧要求观众思考那么私人的课题,毕竟不易。 在 “Kopi O with KoKo— the Monkey Fights Back” , Surendran Ananthan 探索学校里(小型社会)的隐性种族歧视,到职场(社会大学)的霸凌,角色每一日必须面对的微歧视一点都不微小,成为一生的枷锁,角色只能通过想象获得抒发,演员刻意让短剧的结局留有悬念,这是仅凭一部短剧无法解决的大课题,选择让该剧悬而不解,让观众体会角色无法逃离的困境,是神来之笔。 困在手推车的疯子,必须与内心的一把声音对抗,演员 Kunal Dara 通过 “Carnival of Sorrows” 将内心声音外显化成一条蛇,是巧思,像是亚当与夏娃的那条专门诱惑人类的蛇,又像。演出亮点是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