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anuary, 2018

剧评:Southernmost – 一桌二椅三部曲

Image
挑战传统 诠释现代——观《一桌二椅三部曲》 文:杨洤斌 “避难阶段”剧团去年12月12日至24日,在旧国会大厦艺术之家(The Arts House)主办“最南阶段:一桌二椅计划”跨文化艺术节。《一桌二椅三部曲》演出是这次艺术节的亮点,由三位导演各自执导的实验性作品组成,在跨文化交流的语境中,通过“一桌二椅”的表演形式,试图探讨历史、身份和文化三个切身课题。 这是我第一次观看实验剧场。事先做的功课让我了解到,“一桌二椅”本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基本舞台设置,香港戏剧大师荣念曾在90年代为这个概念赋予新意义,将其带入现代实验剧场中,让演出参与者在简约自由的空间里,发挥极致的创意与想象,进行有别于常规的对话过程。这是一桌二椅的基本实验性特征,不过这整场演出似乎挑战了这些规则,甚至将其推向另一个不同层面。 这三部作品分别是避难阶段艺术总监刘晓义执导的《一路向南》,日本戏剧大师佐藤信执导的《站2017》,以及荣念曾执导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每一场戏虽然只有短短20分钟,每分每秒所呈现的内容却是多层且复杂的。 一般观众不易理解 再者,三场戏都利用极少的对白,选择以传统艺术形式(舞蹈/戏曲),以及运用肢体语言叙述。一般观众可能因此无法轻易理解剧情,亦无法在观看的当下接收到剧目想传达的信息,甚至会感觉不解、疑惑而错乱。然而以实验剧场的语境而言,如此设计能有效地促使观众踏出舒适圈思考,提高在演出结束之后仍然持续着对话过程的可能性。 三场戏都安排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出现,将两者作为对立关系,巧妙地再现跨文化对话里会产生的冲突和矛盾,融入主题的呈现,加深观众对剧情及所探讨课题的印象。 巧妙运用桌椅 导演们在空间上的巧妙拿捏,也值得一提。观众往往会在一桌二椅形式的演出里,关注桌子和椅子的出现,以及其摆列方式。甚至会自行把演出空间,设定于道具的咫尺范围内。 有趣的是,并非所有戏里都出现实质固定的一张桌子和两张椅子。《一路向南》便以场内表演区的皮革座为“椅”,柚木走道为“桌”,再由两名表演者不断转换走移位置来再现不同场景,或反映人物之间的权力关系。另外两场戏虽然摆放了桌子和椅子,但仍然延用《一》的安排,同样突破演出范围的界限,提高实验的可能性。 避难阶段剧团呈献不一样的一桌二椅,是挑战传统和诠释现代的尝试。《一桌二椅三部曲》作为一场整体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