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ly, 2025

剧评:Request Programme

Image
(照片截图自新加坡美术馆官网)   这不该是日常 ——  观 “Request Programme” 德国剧作家克尔兹( Franz Xaver Kroetz )写于 1971 年的 “Request Programme” (又名 “Request Concert” ),用一句话便可概括故事:一位妇女回家,进行诸般睡前作息,终于入睡,却又起床,从冰箱里取一瓶酒 …… 这么一齣戏,全程没有对白,观众却看得聚精会神。我看的那场戏,虽然有三几位观众中途调整坐姿,但演员陈慧娟( Karen Tan )操纵自如地掌握观众的注意力,戏结束时,才发现原来已过了 60 分钟有余。 舞美设计Mohd Fared Jainal(也是本地优秀导演)将空间转换成独居者的房子,虽然大门上显眼至极的“EXIT”逃生口牌显得碍眼(真是无可奈何),然而舞台设计的种种细节,所有摆设的排放,让观众有阅读的趣味, 陈慧娟在空间里游刃有余,真能让观众产生错觉,仿佛自己真的在偷窥一位独居妇女的日常。 然而观众愈投入剧情,愈会发现,这并不只是把“日常生活”搬上舞台的戏。剧中妇女 Miss Lau  回家 ,一身上班族穿搭,状态极累;她在家中进行各种琐事,她可花上长时间,从洗衣机中把衣物一件一件晾好。她的家中摆设井井有条,她吃面、吃饼干,好好清理桌子,独居而不脏乱。她细心,且对生活严谨。 然而她的日常生活有着古怪细节。她打开电视,电视却收不到讯息。她的水龙头坏了,而她几次忘了水龙头已经坏掉了。她的手机发出几次声响,观众却无法从她的表情猜出那手机声到底意味着什么。她想抽烟,但总是找不到打火机。她进行钩针编织,但不久后又把最近钩编好的毛线都拆掉。 剧末,妇女无法入睡,开了灯,开了酒,开了药罐,吞下了十粒药丸,再把所有药倒出来,露出微笑。 这仿佛是一部推理剧, 剧末的转折,叫人震撼。她 买了新的洗衣液;她把隔天需要穿的上班衣物排列出来;她把明天的早餐用具放好在桌上;她发现从网上购买的裙子有瑕疵,用手机向商家举报了。 所做的一切事项都显示她在为 “ 明天 ” 做准备, 但她最后起床吞药了 —— 很多事情,往往只在一念。 剧末的转折,把一直作为 “ 偷窥者 ” 的观众瞬间变成了 “ 参与者 ” :观众参与了妇女的生活,参与了妇女的自杀行动,我们常以为自杀是个人行为,但 “Request 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