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Chinatown Crossings



穿越历史现场 召唤历史幽灵 ——观《牛车水记事》

文:张英豪

戏剧盒的《牛车水记事》虽时长2个半小时,观众还得穿街走巷,但新颖的感官体验,温馨的主线故事,具批判意识的历史叙事,让观剧过程不感疲累。

戏剧盒副艺术总监许慧铃构思执导的《牛车水记事》,采用特定场域(site-specific)剧场中的“漫步剧场”(promenade theatre)模式,带领观众从宝塔街到恭锡街的范围内走动,探访店屋、庙宇、会馆、小贩中心等等本地独特的人文景观。音景(soundscape)是这出漫步剧场感官体验中,关键的剧场元素。观众在原貌馆前集合时,工作人员便分配给每人一台随身听,嘱咐全程戴上耳机,聆听创作团队精心打造的音景。这幅音景包括配乐、新闻录音、演员声音、麦克风接收的现场街巷的嘈杂声等等,再辅以现实的街景,演出的场景,以及演员甚至公众的互动等等,观众成功穿梭于1960、1970年代,以及2018年当下的牛车水。

在叙事上,《牛车水记事》不以华人,而以一名印度男子Kunalan为主角,挑战了官方定位的单一族群聚集的“Chinatown”,还原了民间真实的多元族群生活的“Kreta Ayer”。编剧郑茵编写的故事围绕着Kunalan(Pavan Singh饰)1960年代至1970年代在牛车水的成长生活,以及他和广东籍房东太太的女儿“牛车水公主”婷婷(孙雅皪饰),照顾婷婷的妈姐凤姐(陈珮文饰)之间的关系。开场时,Kunalan现身原貌馆前故地重游,感叹牛车水的发展变化。他向观众介绍牛车水时首先批判了官方在1980年代中期为了旅游业的发展,把牛车水定位为“Chinatown”,使得牛车水的历史与文化埋没在旅游景点的商业操作下。

死亡的命题贯穿了整出剧。Kunalan从牛车水地名的由来谈起,再谈到印度信仰中骑着牛车的死神阎摩,戏称将召唤历史的幽灵(ghosts),展示给观众牛车水的前世今生,以及他的童年故事。他带领观众来到他居住的店屋内(戏剧盒的排演空间),介绍店屋的居住环境,并通过叙述祖母的死亡,带出婷婷和凤姐两个人物,也带出华人和印度人在信仰上的差异。Kunalan后来通过传统街戏的形式(结合了多媒体影像与戏偶),介绍了牛郎织女和乞巧节的故事,也通过华人农历七月,介绍俗称“死人街”的硕莪街的典故。如果观看农历七月或七夕当天的场次,应该别有一番滋味。

剧终,象征老一辈新加坡人的妈姐凤姐在观众目送下,从低矮的店屋蹒跚走向高耸的大楼,明喻着凤姐的辞世,并隐喻着新加坡历史与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退位。Kunalan尝试联系已移居澳大利亚30年的婷婷回来参加凤姐的丧礼,但是婷婷拒绝回新。Kunalan和婷婷面对凤姐离世的态度,分别隐喻新加坡年轻一代对待历史与文化的没落的两种态度。

《牛车水记事》带领观众穿越历史现场,召唤历史幽灵,记录新加坡人对待历史与文化的态度,并质问新加坡人未来又将采取怎样的态度?

发表于《联合早报》,2018年6月26日
关于演出:2018年6月18日(730PM),牛车水,戏剧盒呈献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剧评:傻姑娘与怪老树

剧评:ITI FYiP 2023

剧评:The Ch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