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浮世/德



暗影中造意 ——观《浮世/德》

文:杨洤斌

圣经里写道,造物者在创世时,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光暗、好坏的区分,使信徒从此迎向美好的光明,避忌不好的黑暗。但是暗影里果真没有任何正面意义可取,毫无创造价值可言?

九年剧场呈献的《浮世/德》,改编自德国文人歌德的著作《浮士德》(Faust)。百无聊赖的聪明才女“浮世德”,为了得到比现有生活更崇高的人生意义,不惜以灵魂与恶魔“梅菲斯特”做交易,殊不知就此掉入剧中“上帝”与恶魔之间的一场赌局。

这是新晋导演邬秀丽第一次执导的作品。观众在120分钟里,不疾不徐地看浮世德的故事,感受浮世德生命里的浮沉聚散;从中也掌握性别本质、审查制度、存在主义、阶级观等多重叙事主题,审视浮世德世界里的道德标准。

但是人物台词感觉生硬,即便演员的诠释有多出色,也没法有效通过对话/独白来完全释放角色的感染力。虽然如此,演出场景与灯光的设计,尤其后者,大大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剧场里搭起两层高的简约支架舞台,让演员们随着故事需要上下穿梭,也提供观众更多空间,让思绪跟着人物的走动随之运转,一步一步地消化吸收剧情的酝酿及发展。《浮世/德》的灯光设计是其最亮眼的元素,演出全程采用聚光灯与管灯将部分舞台照亮,让暗影的存在得以凸显、放大,巩固光影并存的事实,也扣紧作品探讨非主流事物存在价值的寓意。

多数人就如签下卖魂契之前的浮世德一般,做个遵从社会规范的好人,安逸稳妥地过一生。如此循规蹈矩的人生,也许是因为听信主流说法,又或许是抵不过主流体制的施压,而选择鄙弃“危险不良”的非主流事物。然而,浮世德与梅菲斯特做了交易之后,在象征黑暗的恶魔带领下做了不少新尝试,给原本乏味的生活增添一丝不同的奇幻色彩。暗沉厌世的浮世德渐渐改变,剧终更是成功认清内心所向,重拾属于自己的独立身份。

于光亮之中的一切,被限制以固定有形的状态存在着,神圣不可侵犯;于黑暗之中的事物则是多变无形的想象,包容万种可能。如梅菲斯特在剧中所言,被视为“邪恶”的黑暗确实也有创造美好的能力,浮世德能够借此提炼出的自我认同就是最佳验证。

浮世德卖魂求乐的举动并无任何颠覆社会秩序的意义,反而是提醒观众换位/内向思考:倘若要改善一成不变的日常,是不是应重新检视一些被他人视为不可能、不可碰的既定印象,从中挖掘或建造一套适用于自我的合理解答?面向光亮的当儿,暗影依然存留身后,要转身直视问题合乎情理,不算背道而驰。这是提醒,也是源于人文关怀的肯定。现实生活中当然不存有魔法高强的梅菲斯特,更不会有人形上帝在关键时刻出现,提供现成答案和救赎。凡人只有认清生活条件,平凡的局限才有可能突破,使生命得以升华。


发表于《联合早报》,2019年4月16日
关于演出:2019年3月21日,8PM,国家图书馆戏剧中心黑箱剧场,九年剧场呈现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剧评:傻姑娘与怪老树

剧评:ITI FYiP 2023

剧评:The Ch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