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Civilised



“去殖民化”的 不可能任务 ——观“Civilised”

文:梁海彬

必要剧场通过新剧“Civilised”重新探讨“殖民”的定义,演员们通过夸张、怪诞的演绎方式,一人分饰多角,对彼此,也对观众嬉笑怒骂。反讽的戏剧效果要求观众不沉溺在剧情中,时刻保持理智与清醒的态度观戏。

演员们在开场时,确立了我们在“殖民”统治下被迫消灭自己的原文化,并很快进入正题:我们如何“去殖民化”,回到我们的原文化?

演员Ghafir开始只用马来语说话,被其他演员反驳说听不懂。演员Lian Sutton只关心“去殖民化之后,我还能观看Netflix的节目吗”?演员许婉婧尝试用方言(福建话)说话,说不上几句就自动放弃,用回流利的英语说话。剧组的用意很明显:所谓的“殖民影响”,也是被殖民统治的人民和其后代,如何内化、巩固、传承殖民统治者的文化和意识。事实上,剧组也没有把剧名“Civilised”翻译成其他语言。

剧组不仅仅聚焦英国、法国等国家过去的殖民行为,而是把“殖民”的定义扩大延伸:殖民就是有权力者如何压迫人民的过程。剧组把殖民和压迫画上等号,我们看到在国际上强国如何压迫小国,在政治上国家如何压迫人民,甚至在个人层面上人对人的压迫。这绝对是该剧的惊喜之处。

演员Edith Podesta扮演对丈夫施行精神虐待的妻子,我们不仅看到一个白人压迫一个有色人种,更在角色的字里行间,感受到这样的暴力超越了肤色。于是我们知晓,压迫/殖民行为跨越了时与空,是人类历史上不断反复发生的事。

剧组又开始想象:假如人类移居到无人居住的火星去,我们能否重新来过,停止一切和殖民文化有关的压迫行为,建立一个和谐的文明社会?剧组很快就提供了他们的解答。

四个角色抵达火星后,看到不明生物,立刻反射性地思考是否该自卫还是攻击……我们始终逃不出人性里根深蒂固的暴力倾向!剧组在主题的探索开始明朗化:殖民与压迫的背后是人类的劣根性——暴力。难忘演员Siti Khalijah饰演的本地原住民,在看见殖民者乘船而来时,口中不断念着自己族群世代的价值观:人应与自然万物,与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的理念。这样的信念却立刻被殖民者带来的贪念和暴力无情破灭。

“Civilised”没有留给观众什么问题,而是为观众提供了他们的强烈态度。观众只能接收剧组的信息,并没有太多的自省和反思空间……这何尝不是剧组对“暴力”作为主题的贯彻始终?剧组为观众呈现各种暴力的情况,最后一层的暴力,是剧组对观众施行暴力式的思想灌输,让观众在走出剧院后,对着现状,仍然茫然无力。


发表于《联合早报》,2019年5月23日
关于演出:2019年5月16日,8PM,必要剧场黑箱剧场,必要剧场呈现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剧评:傻姑娘与怪老树

心得:《移心》的二三事

剧评:只在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