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Forked

照片由Tuckys Photography 提供


分身乏术,真身难辨——观 ”Forked”

文:梁海彬

“Forked”由陈思敏(Jo Tan)自编自演,剧中主角Jeanette到英国一所戏剧学院求学,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她身边的人物都沦为刻板印象(stereotypical)下美国人、英国人、中国人的“样子”,个个显得滑稽、浮夸。然而Jeanette 虽然说得一口标准的英语,甚至能够在不同口音和强调上转换自如,却偏偏无法找到自己的“样子”。难忘有一幕,Jeanette在戏剧老师面前朗读一篇独白,切换了好几种语言和口音,惟妙惟肖,老师却说:你已经带我们环游一遍世界啦,可是我们还未看到你的本来面目。

观众开始明白那些人物其实都是Jeanette眼里的形象。她可以任意模仿、套上任何的身份,她也在生活上成功套上自己最理想的角色:操着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言行举止中也把自己家教的痕迹抹得干干净净。她是生活中的最佳演员,她的戏剧老师却不要学生们“演”。

演员的工作就是套上角色,转换身份,然而观众忽然感受到Jeanette处境的尴尬。“不演”让她无从适应。她对自己生活中的角色引以为豪,要接近美国同学时可以随口说出美式腔调的英语,也不自觉地看不起英语说的不好的英国和中国同学。为了达到自己所要的,她可以套上任何身份(甚至穿上旗袍,以附和外国人眼中的“华人”形象,虽然这不是她的文化根脉)。

Jeanette看似游刃有余地穿梭在不同文化和身份之中,却发现自己这种变色龙式的本领,是因为新加坡社会存在的阶级和等级之分所培养出来的。她并非对自己的身份一无所知,反而因为太清楚自己的身份是不被新加坡某种阶级的人们所接受,于是为了自身利益,选择刻意放弃自己的身份,套上“更理想”的身份—— 为的是“某类人们”的认同。

她以其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他人,为自己成功塑造的形象自豪,也以同样的标准来歧视他人。其中最深刻的,是当Jeanette有求于中国同学时,以“华人应该帮华人”的族群理由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时,中国同学却以“可是你在背后叫我’阿tiong’,你从来没有把我当作自己人”。

“自己人”在这里忽然超出了种族、族群、文化、阶级、地位的意义,回到最基本的人与人的关系。观众和Jeanette的觉悟,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认同,可以不需要建立在人为概念下的“身份”,而是更为根本的人性。“Forked”忽然变成了“新加坡人”的故事。Jeanette说:我是国际化的,我也是无家可归的。这样的吊诡充斥全剧。然而“Forked”的结尾提醒我们:以更根本的人性视角看待彼此,或许是消除阶级和种族歧视的契机,或许可以让新加坡人跳出“无家可归”的窘境。

英文剧名“Forked”指的是Jeanette如何在成长过程中,为了得到认同,刻意西化自己(让自己变成只懂得用叉子吃饭的人),虽然成功,却因此而迷失。该剧的中文剧名则为《分身述》,仿佛隐喻新加坡人如何在我们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地位下,学会为了不同需求和利益,为他人转换不同的分身或化身,进行不同的论述。

但无论是“Forked”或“分身述”,都在引领我们重审新加坡人的身份议题,为我们显示:人与人的真诚相对,反而才能让我们在国际间游刃有余,才能让新加坡成为我们的归属。十指帮和陈思敏带领观众,在今时今日分裂纷扰的世界局势下,让我们思考这样的可能性,难能可贵。


关于演出:2019年8月18日,3PM,戏剧中心剧院,十指帮呈现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剧评:傻姑娘与怪老树

心得:《移心》的二三事

剧评:只在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