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分身述



从“分身”寻找真正身份 ——观《分身述》

文:张佩思

《分身述》(Forked)是由十指帮呈献,陈思敏自编自演,张子健执导的作品。通过海外求学的新加坡华人视角,探讨和反思新加坡人的独特身份。

陈思敏在剧中“分身”,一人饰演数个角色,包括主角珍娜(Jeanette),戏剧学院的同学Scott、Yum Yum、Sophie,以及戏剧学院的教授。一人分饰多角是一件困难的事,演员除了需要极高的注意力之外,还得确保能有效地叙述故事,把内容传达给观众。虽然演出时略显紧张,但是陈思敏凭精湛演技,在数个角色中穿梭自如,证明她是这个角色的不二人选。

不只演员具有“分身”的本领,就连舞台设计都拥有分身的功能。一个小小的黑箱剧场竟然能够刻画出剧中所出现的不同空间、场景及国家。通过黄泽晖的音效设计,林菀雯的灯光设计,曾巳蕾的舞台设计,以及陈思敏表演的完美配合,观众被带入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场景,巧妙地让空间不大的黑箱剧场,拥有了无限可能性。

剧中,珍娜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放弃在本地大学就读的机会,选择到英国戏剧学院念书。到了伦敦,她遇到来自美国、中国和英国的同学,以及戏剧学院的教授。这些人物操着一口刻板印象中的口音,使得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显得搞笑滑稽。

珍娜说着比美国人和英国人更为标准,不带任何口音的英语,原本以为这会成为她的优势,没想到现实恰好相反。她优异的英文成绩,竟成为她戏剧学习上最大的阻碍。

其中一幕,教授不断地要求珍娜以自己的“native language”(母语)作为表演的语言,但是当她以华语来演绎所准备的独白时,却被教授要求停止扮演中国同学,要她以自己的母语来表演。这让长时间饱受压力的珍娜在班上崩溃,并开始使用“Singlish“质问教授到底要什么。反讽的是,当珍娜使用她认为“不纯正”的新加坡式英语时,教授反而眼前一亮,认为这就是他要求的“native language”。

有趣的是,在《分身述》中,从不被正视的新加坡式英语竟然被一位戏剧教授当作是新加坡人的母语。这不禁让观众思考,在本地语境中,到底什么语言应该被视为新加坡人的“native language”?是我们的国语马来语?还是自己所属的族群,在本地所“被分配”的母语呢?

“我是谁?”是许多人在成长过程中,寻找自我身份时面对的疑惑。通过使用相同语言能够让人找到归属感,因此语言在身份认同上,是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新加坡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不同人对同一个语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不相同,那么,我们要怎么定义新加坡人的身份呢?

或许就如《分身述》这个剧名所透露的,所谓的新加坡人身份本来就具有多重面貌,从来不是单一的“分身”可以解释的。又或许,如英文剧名“Forked”,我们的语言、文化,甚至身份,虽然已经被西化,但那已经是过去式的。就如剧中珍娜最后选择结束在英国的学业,回到新加坡一样,现在的我们,已经从这个西化的身份中,找到属于我们的独特定位。


发表于《联合早报》,2019年10月29日
关于演出:2019年8月17日,3PM,戏剧中心黑箱剧场,十指帮呈现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剧评:傻姑娘与怪老树

剧评:ITI FYiP 2023

剧评:The Ch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