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Puppet Origin Stories @ ONE-TWO-SIX: Persona Paradox

不是偶戏的偶戏——观《人物悖论》

文/张英豪


“I love to be manipulated!” (“我爱被操控!”)


这句台词在本地剧团十指帮的年度剧目Puppet Origin Stories @ ONE-TWO-SIX: Persona Paradox (《偶起源故事@126:人物悖论》,以下简称《人物悖论》)的三部剧作中均有出现,起到串联这部三剧目(triple-bill)的作用,并且点明《人物悖论》的主题。


在不同的剧作语境中,这句台词会呈现怎样一种“悖论”(paradox)?这样后设的主题——通过偶戏探讨戏偶或人物对自己命运的掌控/无法掌控及身份认同,其实是十指帮剧作经常探讨的,《人物悖论》中的三部剧作又提供了什么新颖的观点?


《偶起源故事》系列缘起


《人物悖论》是《偶起源故事》系列第二季的演出。继承十指帮一贯对传统与历史的尊重,十指帮上一任联合艺术总监陈宇泱与骆丽诗,从2020年开始,把剧团20多年来创造的戏偶的制作背景与设计秘辛,整理成网上资料库——“偶起源故事”(Puppet Origin Stories, 简称POS)。除了回顾与致敬,这些“偶起源故事”也起着展望与启迪的作用——一如传统偶戏对十指帮剧作的启迪。有鉴于此,宇泱与丽诗同时发起了《偶起源故事》系列的年度剧目。这系列的年度剧目每年会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工作者,以“偶起源故事”资料库中的戏偶为角色与发想,创作全新的偶戏。


《偶起源故事@126》首季演出(以下简称《126》)于2022年11月上演,邀请了本地变装皇后贝卡(Becca D'Bus)、形体舞者海利(Hairi Cromo),以及电影导演陈玮婷,以各自擅长的艺术媒介融入偶戏,创作出风格各异的全新偶戏。首季演出树立起了一个高标杆,打破了“偶戏仅是传统艺术或儿童戏剧”的刻板印象,展现出偶戏的成人向,也让剧场观众看到了偶戏的魅力与可能性。(详见剧读人张英豪的剧评《探索偶戏的魅力与可能性——观《偶起源故事@126》》


至于第二季的演出《人物悖论》,2023年新一任十指帮艺术总监钟达成则邀请了时装与舞台服装设计师陈书林(Max Tan)、表演与视觉艺术家里兹曼·普特拉(Rizman Putra),以及当代杂技团体Bornfire Circus的符心霖(Xyn Foo),从时装设计、前卫艺术、当代杂技三个领域,进一步开拓当代偶戏的可能性。


“But I don’t know puppetry!”(“但是我对偶戏一无所知!”)


当达成个别邀请书林、里兹曼和心霖为第二季《偶起源故事》创作剧作时,他们的第一反应皆是如斯。达成在场刊“艺术总监的话”中写道——正因如此,勇于尝试新鲜事物,正是《偶起源故事》的核心精神。


《人物悖论》的规则限制是:三名艺术家得从“偶起源故事”中挑选最多三个经典戏偶、从十指帮御用的操偶员/表演者中挑选三人,并以十指帮创帮以来的“据点”——位于经禧路126号的经禧艺术中心(Cairnhill Arts Centre)为表演场地,各自创作一部时长20分钟的作品。达成则担任戏剧构作(Dramaturg),协助三人完成他们的首部偶戏,并且试以一个共同的主题,串联这三个剧目。


于是,剧名《人物悖论》,以及“我爱被操控!”的台词,成为了三部剧目共同的命题。


人物悖论 Persona Paradox


英文剧名Persona Paradox的“Persona”一词原指戏剧表演中的“面具”,后来引申为演员扮演的“角色”,现代心理学又借用这一词表示“一个人呈现的表面形象/表象人格”。在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同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往往得戴着不同的假面,呈现给别人不同的表面形象。这些表象人格与我们的内在人格,往往自相矛盾,却又同时存在,形成一种吊诡(paradox)的人生常态。


这样的“悖论”(paradox)潜伏着巨大的戏剧张力,足以促成各种角色动力与戏剧冲突。三名艺术家针对《人物悖论》这个命题会怎样发挥呢?


开场与过场


《人物悖论》以达成对经禧艺术中心的历史介绍为开场,然后观众被分成三组,沿着三条看戏路线,按照不同顺序观看这三场演出。这个看戏形式跟《126》一样,我不免产生同样的好奇:不同的看戏顺序,是否会带给观众不同的体验?


跟《126》不同的是,各组的“向导”今年不只是纯粹介绍经禧艺术中心的历史,而是以虚实结合的叙事来呈现一段段历史——英华学校(Anglo-Chinese School)时期在楼梯上发生的流产悲剧、教师培训学院(Teachers’ Training College)时期的渣男故事、艺术中心时期屋顶与中庭柱子发生的灵异事件。我组的向导Stella活泼开朗,叙事时融入自己的个人经历与感受,为原本令人后背发凉的灵异故事注入了俏皮感。不知道另外两组的向导呈现相同的叙事时,又带给观众怎样的体验?


这些“聊斋志异”式的故事,带有达成招牌式的荒谬与幽默笔触。不过,除了串场的作用或临近万圣节的关系,这些“灵异事件”/“都市传说”是否能让观众对三部剧目或《人物悖论》这个命题有更深刻的理解或体会?


I Am, Who I Am Not by Bornfire Circus


我观看的第一场戏是由当代杂技演员符心霖编导的I Am, Who I Am Not《我是,我不是的》


Caption: Images courtesy of The Finger Players. Photos by Crispian Chan.

剧名《我是,我不是的》这个矛盾修辞(oxymoron)精辟再现了表象人格与内在人格并存的“悖论”。


《我是,我不是的》叙述了三名创作者(骆丽诗、Nachos、Lina Heng)创作了一个超乎他们想象的戏偶——Sponge Girl(海绵女孩)。(海绵女孩由丽诗于2020年所创造,十指帮今年的筹款项目正是以海绵女孩为主角,捐款者能获得海绵女孩的偶玩具。)《我是,我不是的》虽然没有台词,以各种高难度形体动作推动叙事,但是叙事清晰——海绵女孩唯一的台词“我爱被操控!”,配合她挣扎摆脱操偶员的操控,反过来带领他们投身它奇幻瑰丽的想象世界中的语境,奠定了这句台词,乃至整个《人物悖论》的反讽基调。


这个过程,也是三名创作者自我发现内在人格的过程——摆脱社会的束缚、文化的规范、他人的期待,“我”才能找到“我是谁?”的解答,找到那奇幻瑰丽的“自己”(自由意志)。


《我是,我不是的》在十指帮的戏偶制作工作坊中演出。观众围绕着工作坊的工作台坐下,工作坊地上铺满了一颗颗圆滚滚的黑色保丽龙球体,让原本已经狭小的空间显得更拥挤。演出时,三名表演者踮着脚尖在工作台和储物架之间腾挪跳跃,表演着各种高难度的杂技动作。与我同行的好友看得惊心动魄,为表演者捏一把冷汗。我却认为这些即是杂技元素,符心霖善用杂技呈现出偶戏的天马行空,表演者们也尽皆展现出极高的身体控制能力。


值得强调的是,Nachos及Lina均是杂技演员,对那些高难度动作游刃有余;而剧场出身的丽诗可谓有所突破,即使不是杂技科班出身,却完全胜任那些动作。


Pretty Ugly by Max Tan


我观看的第二场戏是由时装与舞台服装设计师陈书林编导的Pretty Ugly


Caption: Images courtesy of The Finger Players. Photos by Crispian Chan.

剧名Pretty Ugly,也是一个矛盾修辞,让我马上联想到蔡依林的歌曲《怪美的》,所以请容许我将Pretty Ugly意译为《怪美的》。无论是“美丽的丑陋”或“丑陋的美丽”,其实再现的均是主流与非主流的审美标准的角力这样的悖论。


书林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什么启发了你的设计?书林通过与时装设计相关的三个场景——时装摄影、舞台走秀、时装工作室(atelier),在《怪美的》中探讨——何谓时尚?何谓美?何谓丑?主流的时尚标准及审美标准就是真的、唯一的“美”吗?


《怪美的》叙述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剧场工作者陈宇泱(陈宇泱饰)在疫情冲击下,使用“未来技能发展”(SkillsFuture)补助金上了时装走秀的课程,转职担任时尚模特儿。另外两名表演者郭沛珊及Angelina Chandra则分饰不同角色,和操控不同的戏偶。(该剧出现的戏偶包括The Ageing Artist中巨型的衰老艺术家Cat, Lost & Found中的猫咪,和《偶会好的》三剧目中《离》能够“四分五裂”的女子)。)宇泱的模特儿星途一路崎岖——时装摄影时,经纪人与摄影师嘲笑宇泱肢体僵硬,要求宇泱摆出各种违反人体工学的姿势;舞台走秀时,宇泱面容僵硬的走秀美其名冷酷前卫,与笑容灿烂、形象甜美的传统模特儿来了一场大PK,结果“两败俱伤”。(由能够“四分五裂”的女子戏偶饰演的传统模特儿无所不用其极,先是裸露卖弄性感,最后更是不伦不类以手代脚,宇泱仿佛活见鬼被逼疯了。)


宇泱给观众带来一如既往的精湛演出——她不畏通过丑化自己的夸张动作及扭曲表情,以产生《怪美的》荒诞喜剧的效果。而偶戏的天马行空,将时装界的荒诞,刻画得淋漓尽致。


书林的画外音穿插在宇泱的主线故事之间——他设计时装时的技术性与美学思考,以及主流大众对他的设计的批评透露了他们单一化的审美观(无法显瘦或凸显身材、不够潮流等等)。终场那一件版型宽大、剪裁复杂、层次丰富、川久保玲式的白色衬衫,突破僵化的主流标准,象征着非主流的创作其实也是时尚的、“怪美的”。


An Octopus, a Cat and a Dog Walk into a Barre… by Rizman Putra


我最后观看的是由表演与视觉艺术家里兹曼·普特拉编导的An Octopus, a Cat and a Dog Walk into a Barre…(直译为一只八爪鱼、一只猫和一只狗走进芭蕾雕塑训练班》,以下简称《八爪鱼、猫、狗》;芭蕾雕塑是一种结合芭蕾舞、普拉提与瑜伽于一体的运动形式)。


Caption: Images courtesy of The Finger Players. Photos by Crispian Chan.

《八爪鱼、猫、狗》叙述的是八爪鱼舞蹈老师(Yazid Jalil饰/操偶)的舞蹈学院收生不足,即将面临倒闭。一对欢喜冤家Angel猫(Rachel Nip饰/操偶)和Chewy狗(郭程伟饰/操偶)想要登门拜师学习舞蹈,八爪鱼舞蹈老师却嫌弃它们是四条腿的动物,无法学会它八条腿的舞技。结果Angel猫想到与Chewy狗一起合作,凑成八条腿,超克物种的局限,成功跳出八爪鱼舞蹈老师的舞蹈。八爪鱼舞蹈老师最终打破成见,带领Angel猫和Chewy狗一起参加舞蹈比赛。


Yazid的表演非常放得开,将古灵精怪的八爪鱼舞蹈老师演绎得活灵活现,让观众领略“人偶结合”的魅力与可能性,印象深刻。


《八爪鱼、猫、狗》的悖论或许在于,我们何时应该忠于自我,何时又应该打破成见,跨出舒适圈与他人合作以适应改变。这个故事简单却寓意深刻的荒诞喜剧,再现了跨出舒适圈、适应改变、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对《偶起源故事》的展望


三组观众最终汇聚在经禧艺术中心的中庭,聆听三位向导叙述中庭的灵异事件,再由达成答谢观众的莅临作结。


Caption: Images courtesy of The Finger Players. Photos by Crispian Chan.


虽然出于八卦心理,大家都喜欢聆听灵异事件和都市传说,但是这些故事与三部剧作以及《人物悖论》的主题没有有机地结合,这样的串场与结尾难免显得突兀。


有机结合,是我对下一季《偶起源故事》的展望。艺术跨域已经是21世纪艺术发展的新常态。《偶起源故事》系列固然是一个富有意义、非常好玩、潜力无限的剧场企划,不过各类艺术媒介如何有机地跨域,产生更深刻的连结与共鸣,需要的是创作者们更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当然,我相信十指帮会颠覆我的期望,带来超乎我想象的剧作。例如邀请剧评人参与创作下一季的《偶起源故事》。(笑)



关于演出:2023年10月25日,8PM,经禧艺术中心,十指帮 呈现

官方资料:https://fingerplayers.com/production/puppet-origin-stories-one-two-six-persona-paradox/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剧评:傻姑娘与怪老树

心得:《移心》的二三事

剧评:只在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