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艺术农庄
观众的多重角色 ——观《艺术农庄》 文:刘思娴 《艺术农庄》虽然在“M1戏戏节”节目中被归类为演出,但相对一出戏剧表演,它更像是连续三天的戏剧工作坊。来自不同剧团与背景的九位艺术工作者,在实践剧场艺术总监郭践红的领导下,于实践剧场排练室,在一个星期里每天早上进行戏剧交流,下午则进行戏剧呈献、对话与修改。 观众一开始被邀请参观记录前五天活动的房间里,郭践红担任向导简单地介绍了艺术工作者所经历的训练与创作过程。由于三人一组的艺术工作者会在每一天的呈现后,与观众对话,然后做修改,所以每一天呈现的内容或形式都可能改变。第二天公开呈献的作品分别为《真的假不了》《碎月》和《那边》。 在《真的假不了》中,观众必须扮演评论者的角色。两名艺术工作者分别讲述故事,观众的任务,是尝试辨认两个故事是事实还是谎言。演员坐在木凳上陈述故事,而架在地上的摄影机则以各种角度与对焦拍摄,画面在大屏幕上播放着,干扰观众的感官与判断。在故事结束后的对话上,观众须评论为何觉得某个故事是真的,而摄影机如何影响他们的判断。 在《碎月》中,观众则扮演旁观者的角色。进入灯光昏暗的演出空间,观众被安排集中在一个角落里,看到的画面是男演员坐在蓝色长梯子上,他脱下的一双拖鞋夹着烧着的印度香。之后入场的女演员以各种扭曲的姿势跳着舞,另一名男演员则不断重复进出表演空间穿脱衣服。观众看到三名孤立的人,作为旁观者,也成为封闭的表演空间中孤独的人。三炷线香白烟袅绕,四个不同空间与时间仿佛在矛盾的孤独与平静中,被联系在一起。 观众在《那边》中,扮演了阻碍者的角色。观众被要求站成一排看演出,男演员讲述了自己在马来西亚成长的经历,用粉笔在地上画出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版图。女演员则在他身后的墙壁与窗户上,以扭曲的姿势粘上一条黑色胶带。在男演员的故事中,大海成了他与出海捕鱼的父亲之间的阻隔,也是他离开家乡的阻隔。黑色的胶带与观众所形成的人墙,形象化地呈现出人与人之间的阻隔。 观众在不同作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再是被动地见证这些经过一番创意激荡所完成的作品,而是成为“玩家”之一。三部作品呈献后,艺术工作者们向观众揭示他们作品的“论点”,而观众则提出自己的看法,双方进行讨论。这样的安排不仅能让观众思考戏剧的意义,也更能了解戏剧创作的过程,让对戏剧热爱的观众体验其中。 发表于《联合早报》,2018年9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