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四马路




路过历史 ——观《四马路》

文:李连辉

在《四马路》公演的前一天,政府宣布新一轮的防疫措施,关闭所有娱乐场所。这样的举措无疑给实践剧场的团队带来无比的压力。原定为26场的演出,最后只呈献两场表演,全剧笼罩在冠病的阴影之下。

《四马路》是实践剧场于2018年搬迁到滑铁卢街之后的第一个剧目,今年再度呈献。这部由郭践红导演,林志坚编剧的特定场景表演,旨在再现四马路过去百年的历史。

与一般剧院演出不同的是,《四马路》是由几段特定场景演出拼凑而成的戏剧。观众沿着制作团队指定的路线,观看在实践剧场工作室和42新剧中心演出的特定场景。观众入场后,被分配到不同路线,而个别路线观赏的戏也不一样。这样的设置打破一般在剧院看戏的方式,令许多观众啧啧称奇。这种手法也能让观众置身其中,更能体会故事人物的心理和处境。

其中一场比较出彩的戏发生在实践剧场的后巷。一名中国籍酒店职员和一名印度人刚巧来到这里,进行个别的祭祀活动。两人素昧平生,但经一番交谈后,彼此都领悟到即使身份认同不同,两人在文化涵养上其实有细微的共同处。印度男子与华族男子分享印度教也有朝拜观音菩萨的习俗。即便名称不同,内容却是共通的。这段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设置都是真实可信的,观众看到的是他们一般不会目睹的社会画面。

相比之下,其他场景的戏因无法达到类似的真实氛围,所以效果参差不齐。空间的调度决定了个别场景的戏是否成功。

剧中戏剧张力比较突出的,是五月花酒楼酒会的那场戏。这段戏的时间设在二战时期。剧中人物有的是抗日分子,有的是汉奸,立场不同所以在酒会上对峙。短短10分钟的戏里,人物的背景和矛盾被一一揭示,足以见识《四马路》团队编导这场戏时下的苦心。


空间氛围的调度决定成败

但是,这场戏却因为场面氛围调度的零散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戏剧效果。剧中人物无预警地让坐在圆桌的观众站起来陪演员拍照。当观众排好队伍时,拍照突然变成胁迫人质的情节。许多参与照相的观众当下无所适从,有的笑场,有的回到座位,场面凌乱。原本紧凑的戏剧节奏,瞬间被打乱了。实践剧场也许得重新考虑如何安置观众,以免埋没演员精湛的表演。

作为一个流动式戏剧表演,空间氛围的调度是戏剧成功与否最关键的一环。即使表演空间是分散的,场面的氛围也应该呈现一致性,才能让戏剧显得紧凑严谨。上述两场戏呈现的是比较贴近真实的画面,但这样的真实性并没有贯穿全剧。剧中有些戏的空间布置比较写意抽象。

剧中,黄探长与门多萨夫人发生冲突的一场戏极具张力。黄探长正追查一场意外的内幕,门多萨夫人却意图隐瞒事实。演员的表现精彩,但是演出空间的中央悬挂着一个巨型木框。这个抽象的布景设置使观众与剧中人物之间产生了一层隔阂,妨碍观众进入故事里。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戏的许多演员一人分饰多角。资深演员吴悦娟绘声绘色的演技将玲子大西和黄女士这两个人物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黄健顺和Ahamed Ali Khan在囚犯与男生的演出中也默契无间,充满诚意。

《四马路》作为一个特定场景演出是别具意义的。新加坡是个充满历史印迹的地方,但是许多故事却因为城市发展而逐渐被淡忘。这部戏让我们重新检视文化与历史保育的态度。

艺术是抚慰人心、探索人性的渠道。冠状病毒的扩散给新加坡的艺术工作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打击。《四马路》的团队能坚持到最后一刻才选择暂停演出显现出他们对艺术工作的认真和热忱。希望《四马路》能在疫情结束后继续演出。


发表于《联合早报》,2020年04月16日
关于演出:2020年03月25日,8PM,滑铁卢街,实践剧场 呈现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剧评:傻姑娘与怪老树

剧评:ITI FYiP 2023

剧评:The Ch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