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Screen. Shot
(照片出处:Bound Theatre) 伸张“正义”:观"Screen. Shot. " 文:张棋汶 “Screen. Shot. ” 的剧场体验在演出开演前几天已经开始。主办方邀请观众加入每场演出专属的Telegram聊天群组,一起“参与演出”。群组设定为一间学生托管中心的家长聊天群组,观众化身“家长们”,彼此之间开启日常对话,例如是否应该让小学生拥有手机、一起筹办家长聚会的细节等等。虽然大家在现实生活中都是素未蒙面的陌生人,但在网络社交空间上,却瞬间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由聊天群组和社交媒体平台而建立起的人际关系与社交网络,也正是接下来将贯穿整部剧的重要关键。 Bound Theatre(M1艺穗节呈现)的“Screen. Shot. ”,借由一起孩童在托管中心外失踪的事件,真实再现了“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 如何在网络普及化与信息泛滥的世代,在我们的生活周遭蔓延,借此探讨这样的伸张正义,是否为最有效和正确的方法。 现在很多社交媒体上的贴文或视频,在上传后都有可能迅速走红。就如剧中关于男孩在托管中心外失踪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很快被大量传播与转发。随之而来的是网民的舆论与声浪,将矛头指向托管中心的校长Vivien。有网民诉说自己的“亲身经历”,指控Vivien其实有恋童癖,很有可能是绑架男孩的真凶。来自四面八方的网民开始人肉搜索一切有关Vivien的资料,展开一系列网络自警的行为。此时家长聊天群组内的信息则不断涌进,有家长担心孩子会遭遇不测而选择更换托管中心,有家长则发起请愿书打算呈交给教育部,杯葛和“取消”Vivien。 值得思考的是,这样的网络公审是否真的是伸张正义的行为?又是否能够解决核心问题,帮忙找出男孩的行踪?剧中有媒体决定报道这起失踪事件,但记者却以耸动的标题与文字吸引读者、提升新闻点阅率,反而模糊了焦点,并没有为失踪男孩的父母提供实质的帮助。剧中也有一对网红兄妹,他们是Vivien的邻居,从小由她带大。当他们得知Vivien可能有恋童癖时,哥哥坚决相信待自己如母亲般的人不会是绑架男孩的真凶,因此决定开直播替Vivien 辩护。但网民不买账,网红因此也成为抨击对象,甚至还受到死亡威胁。当取消文化集结公众的舆论与力量,对个体进行一面倒的抨击时,我们的社会还容得下第二把声音吗? 整部剧中,两个关键人物——失踪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