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November, 2022

剧评:偶起源故事@126

Image
探索偶戏的魅力与可能性——观《偶起源故事@126》 文/张英豪 提起“偶戏”,你会联想到什么? 不合时宜的传统艺术?说教、幼稚的儿童戏剧? 本地偶剧团十指帮创团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破“偶戏仅是传统艺术或儿童戏剧”的刻板印象。十指帮以传统偶戏的天马行空与操偶技艺为基础,结合当代剧场元素,将剧场融入偶戏或将戏偶融入剧场,创作出不少富有当代意义与深刻内涵的作品。无论是以日常用品制偶,或以身体不同的部位操偶,或在演出中人物与戏偶的互动等等,十指帮一直致力于探索偶戏的各种可能性。 探索的过程中,十指帮制作了不少“无独有偶”的戏偶。这些戏偶参与了剧团的成长,也见证了新加坡偶戏/剧场的发展。继承十指帮一贯对传统与历史的尊重,2019年上任的十指帮联合艺术总监陈宇泱和骆丽诗从2020年开始,把剧团20多年来创造的戏偶的制作背景与设计秘辛,整理成网上资料库——“偶起源故事”。除了回顾与致敬,这些“偶起源故事”也起着展望与启迪的作用——一如传统偶戏对十指帮剧作的启迪。有鉴于此,宇泱与丽诗同时发起了《偶起源故事》系列的年度剧目。这系列的年度剧目每年将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工作者,以“偶起源故事”中的戏偶为角色与发想,创作全新的偶戏。 因疫情延至今年11月上演的《偶起源故事@126》(以下简称《126》),正是这个系列的首季演出。剧名中的“126”指的是这次的演出场地——位于经禧路126号的经禧艺术中心(Cairnhill Arts Centre),即十指帮自1999年创帮以来的“据点”,亦是这些戏偶的“出生地”和“家”。这里无疑是这个系列首季演出场地的首选,突显了这个系列回顾与致敬的意味。《偶》由三个作品组成——分别是本地知名 变装皇后贝卡(Becca D'Bus)、形体舞者海利(Hairi Cromo),以及电影人陈玮婷,以各自擅长的艺术媒介融入偶戏,创作出风格各异的全新偶戏。 首季演出邀请的艺术工作者,正体现这个系列展望与创新的企图。 《偶》以宇泱与丽诗对经禧艺术中心的历史介绍为开场,然后观众被分成两组,沿着两条看戏路线,按照不同顺序观看这三场演出。不同的看戏顺序,是否会带给观众不同的体会? 剧评人梁海彬跟我沿着不同的路线看戏——他从户外到室内,我则从室内到户外,他即从“作客”的角度切入写剧评,强调偶 戏的未来实则掌握在每一个观众的掌中 。 来往不同场地时,各组的“向导”...

剧评:Extinction Feast

Image
  “ 从渔场到剧场   沉浸式走入《鮽宴》 ”——  观《鮽宴》 文  /  张棋汶 “ 请勿在剧场内饮食 ”—— 这是许多观众都知道的剧场礼仪。实践剧场呈献的《鮽宴》却打破了这个传统,除了将黑箱剧场空间打造成海鲜酒楼,也在作品中注入食物的元素,让观众在剧场内品尝由本地渔场 “ 阿华奎笼 ” 准备的开胃小菜,使演出成为一场色香味 “ 剧 ” 全的感官飨宴。 《鮽宴》讲述主人公 Jeff (王贤惠饰)原本即将接手掌管家里的海鲜酒楼生意,但作为素食者的他,必须在个人理念与家庭关系之间取舍。剧本借由主角所面对的矛盾与纠结,探讨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在面对当前的气候危机时,我们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又能够做些什么? 虽然剧本关注的是环境议题,但并没有以说教方式或使用大数据来说明气候危机对人们造成的影响。编剧与导演选择以个人的视角,讲述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或许更能够与观众产生共鸣,从中思考自己是否也面临像剧中主角一样的窘境,以及该如何做抉择以改变现状。 导演洪小婷巧妙地结合多媒体影像、灯光设计以及现场拟音等元素,为观众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剧场体验。演员王贤惠一时扮演故事的主要叙事者,一时又与影像中的演员们互动对戏。他也化身为一条虚构的江鱼仔 “Billie” ,与其展开一场魔幻写实的对话,其中一场戏还拿起麦克风演唱和饶舌,并现场拟音录制,整个过程十分考验演员的演技和团队之间的配合与默契。 开启可持续性的对话 《鮽宴》是实践剧场的重点项目 “ 实堂 ” 的委托制作。实堂自成立以来,一直藉由艺术创作来倡导环保和剧场的可持续性发展。《鮽宴》正是一部具有强烈 “ 生态剧场( eco-theatre ) ” 意识的创作,而这种意识不仅体现在剧本的主题和题材方面。创作团队在作品发展过程中走出戏剧圈子,与阿华奎笼合作,将剧场作品的生命力延展至剧场空间以外,持续与不同社群交流和对话。演出所使用的布景、道具和拟音师所使用的 “ 乐器 ” ,都是由制作团队回收再利用而得来的。甚至是演出中所使用的影像画面,也是取自 2021 年版《鮽宴》中的影像素材。 演出开始前,前台工作人员兴致勃勃地向到场观众展示节目场刊的二维码。扫描进入后发现这份场刊 “ 别有洞天 ” ,除了设计用心,内容也极具教育意义。与其说是场刊,我认为更像是一个 “ 工具包 ” ,开启观众...

剧评:纪念日,再见

Image
Image courtesy of Nine Years Theatre. Photo by Yeo Siak Ling. 纪念作为抵抗的力量——观《纪念日,再见》 文:张英豪 身为剧场创作者,能为另一伴做的最浪漫的事是什么? 我想,自编自导一部探讨纪念日的剧目,并与另一伴同台演出,肯定是其中一件最浪漫的事。 继6月份走实验风格的《山的迎风面》,九年剧场在九月份则回归拿手的写实风格,呈献由现实中的夫妻档、本地剧场界的神仙眷侣——九年剧场艺术总监谢 燊 杰与剧团总监徐山淇主演的双人戏剧《纪念日,再见》。这部剧是 燊 杰第一次同时担任编剧、导演和演员,也是他创办九年剧场十年来第一次参演剧团的演出。山淇与 燊 杰虽然不是第一次同台演出情侣,但是由于剧中人物背景与两人相似,剧本又出自 燊 杰之手,观剧时难免“对号入座”,多了一份猜测哪些情节是两人真实经历的乐趣。 《纪念日,再见》采用纪安妮(徐山淇饰)与念凯文(谢 燊 杰饰)述说故事的视角,通过两人的回忆与反思,叙述了这对恋人从相识相恋、结婚生子、共同成立剧团,到凯文患癌逝世,在一起29年的故事。叙事重点聚焦在两人的相恋纪念日上——四年一度的2月29日,并通过几次的纪念日,带出了两人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的浪漫与痛楚。故事结尾为人物跳进跳出回忆现场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这部剧其实是病逝的凯文未完成的剧本,安妮最终把剧本写完——两人共同谱写的回忆,他们选择记得什么?怀念什么? Image courtesy of Nine Years Theatre. Photo by Yeo Siak Ling. 《纪念日,再见》是一部具有强烈“作者风格”(auteurship)的戏剧,无论是谐音梗(男女主角的姓氏凑成“纪念”、女主角的英文名字Annie与纪念日的英文Anniversary谐音)、剧中的玩笑与幽默、具有诗意与哲理的台词等等,都带有强烈的谢氏风格。尤其是叙事上写实中又夹杂布莱希特的疏离效果,人物一时扮演回忆中的片段,一时以过来人的身份反思这段回忆,非常考验导演的调度与主演的演技。然而这部剧完全是为山淇与 燊 杰量身定制——两人绝佳的默契与精湛的演技,让观众“深信”这真的就是两人之间的故事。这部剧的布景精简,仅通过一张桌子几张椅子的变化,就勾勒出餐馆、卡来OK厅、住家,甚至巴黎的场景,展现了一种化繁为简的写实风格,也符合这部剧作为回忆现场...

剧评:Make Hantus Great Again

Image
  照片截自 Teater Ekamatra 官方面簿网站 观《让鬼魅再次伟大》 “Make Hantus Great Again” 文/ 杨洤斌 打从养成进入剧场看戏的习惯以来,我承认,较常支持的剧作都是出自以英语或华语为主要创作语言的剧团。这回确实是第一次观赏由本地马来剧团呈现的作品。坐在席位上等开演的过程,我也质问自己:为何如此?是该剧团的产量不足,无法让我有机会提高支持度?还是因为我个人平时与少数族群的有限接触,从而对非英语 / 华语的戏剧产生了莫名的偏见?有趣的是,开演后的 90 分钟便凑巧地提供我检视这一疑问的机会。 视野剧团( Teater Ekamatra )呈现政治讽刺喜剧《让鬼魅再次伟大》( “Make Hantus Great Again” ),再现的是一场发生于灵异界的政治选举,除了尝试道出民主进程背后的复杂性,更反讽地显露出让人不寒而栗的丑陋人性。 观众也许以为,以政治为主题的话剧是沉重乏味的,不过该作品却能让大家在轻松逗趣的氛围内,简易地吸收明白故事的寓意。导演 Rizman Putra 的执导,再加上演员们的滑稽表演,将整出喜剧的灵魂诠释得非常到位,观众们接连不断的笑声,即是最好的证明。 鲜明突出的人物塑造也是一大辅助,尤其是 4 位参选人:不仅隐喻 4 种不同意识形态,各自的性格,也似乎以现实生活中的不少真实政治人物为依据拼凑而成。如此设计让观众能够将更多精力专注于更重要的人物对话。因为台词在推展剧情的同时,更是在间接尝试剖析不同意识形态的利与弊,带动观众思考这场选举到底能如何直接影响所有选民。 照片来源: A.Syadiq/Teater Ekamatra 编剧 Suffian Hakim 除了通过民俗传说中的魑魅魍魉来谈政治,他也把压抑在世世代代新加坡人心中,以及困扰着新加坡种族和谐的无形禁忌带入有形世界,迫使观众审视。剧本内容的大多素材,确实是以岛国社会里平日不敢说出口的诸多针对各别族群的刻板印象为基础综合而成。英文有谚语说 “ 每则笑话背后带有一定的事实和道理 ” ( There’s a grain of truth in every joke ),观看演出时不免让人怀疑大家的笑声中掩盖的又是怎样的情绪?是尴尬不安?还是痛快认同?因人而异的同时也耐人寻味,要让观众于幽默之中保持批判性的反思能力,确...

剧评:PUPPET ORIGIN STORIES @ ONE-TWO-SIX

Image
  Image(s) courtesy of The Finger Players. Photos by Tuckys Photography 关于守护的问题 —— 观“ Puppet Origin Stories” 文/  杨明慧    十指帮的 Puppet Origin Stories 由三个不同的剧目组成,每一个剧目皆由一个或多个十指帮的历史文物展开(主要是木偶)。三位创作者以特定木偶的历史为基础,创造出崭新的剧目,为剧团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和文物注入新生命,或者说是激活那些长久以来囤积、静待在 Toyogo 塑胶盒子里的灵魂与躯壳。该剧设于十指帮多年来的 “ 家 ”—— 经禧艺术中心( Cairnhill Arts Centre ),三个剧目分别在艺术中心的外围、十指帮排练室 / 道具室和黑箱剧场里演出。演出与演出之间,观众需移步到下一个地点去,而在这步行的过程中,十指帮团员担任导游的角色,为观众介绍经禧艺术中心的悠久历史。如同三个重新诠释十指帮历史的剧目一样,这个小行程亦尝试通过重游旧地,为这一直隐藏在山上某个昏暗角落里的历史建筑及艺术中心,打上新的一束光。剧团也在中心里设置了一个个 “ 小展览 ” ,在场的观众可以自行探索 / 重新发现更多剧团的历史。从节目形式和演出内容皆可看出,现阶段的十指帮似乎自觉地处在一种历史交界处,长达两小时的节目颇有一种反思自我,想要整装再出发的意味。     十指帮现任艺术总监 Myra Loke 与 Ellison Tan 表示,希望 Puppet Origin Plays 将来能成为十指帮的常驻节目,每一季用不同的十指帮历史性木偶来创作新剧目。 Puppet Origin Stories 第一季便邀请新晋导演来重新诠释剧团历史(包括 Becca D’Bus/Eugene Tan ,以及第一次指导舞台戏剧演出的 Hairi Cromo 和 Tan Wei Ting ),明显展现了剧团拒绝保守的传统主义,及其期望保持社会关联性( social relevance )的精神。而三位导演也确实透过他们独特的当代视角,从剧团的历史中延伸提出了不少剧团今后不可回避的难题。     Tan Wei Ting 执导的 Ah Ma ,讲诉十指帮在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