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ne, 2025

剧评:《等待观众》

Image
       Photo Credit: Crispian Chan           《等待观众》由九年剧场呈献,在2024年的新加坡国际艺术节的孵育计划“明天,明天……”首次登场,2025年再度登台。2025年的版本建立于2024年的框架之上:由谢燊杰与徐山淇所饰演的A和O仍然在一间老旧剧院拆除的前一天,同一时间预订了相同的空间,想要呈献相同的演出,邀请了同一组最终没出席的利益关系者观众。2025年的版本除了修改的故事的一些细微的细节之外,还增添的一个寓言性的故事,探讨着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我在大学时期的剧场课程中学过,演出的三大核心要素是:表演者、观众与空间。三者缺一,便无法构成完整的演出。然而,《等待观众》却大胆将“观众”从这个方程式中移除。在剧中的设定里,观众未曾现身,而现实中的观众则因戏中观众的缺席,得以窥见表演者独自排练、准备演出的全过程。           也正是在这样的设定下,“空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透过“字幕”的形式,转化为观看者的存在。字幕成为剧中的“观众”,也成为“第三位演员”。九年剧场从早期对母语剧场需配字幕的抗拒,转而视字幕为创作的一部分,更赋予其“可视的声音”这一独特定位。字幕不再只是辅助观众理解演出的工具,这一种创作让许多观众眼前一亮。           在观看2024年的演出时,我有的一个最大的疑问是:为什么A和O的演出的观众只剩下了利益关系者。那些非利益关系者的普通观众去了哪里?难道他们已经不进剧院看戏剧演出了?是厌倦了,是害怕了,是戏剧演出已经与他们生活脱节了?还是就如演出尾声的寓言性故事一样,人们基于各种原因,不愿为了艺术付费,最终,表演者为了生计选择离开。而演出的结尾也以老剧院得以保留但却要改换成娱乐场所画上句号。这两个故事的结局看似悲观但是跟世上的所有事情一样,都有它的两面性。寓言故事中的表演者虽然离开了,但是却也透露了观众对于观赏艺术的付费意识上有了觉醒。老剧院虽然得要变成娱乐场所,但是建筑物却得...